風掃煤磨系統是粉煤灰加工的關鍵環節,但是根據我們實際調查發現,很多廠家在這一環節生產上均存在很大的問題,導致了整個生產環節的效率較低。為此,鄭州環球重工機械對風掃煤磨進行了技術改造,使磨煤機和回轉窯系統均達到增產節能的預期效果。
工藝流程及其問題分析
改造前,煤磨系統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烘干能力不足
烘干倉與粉磨倉長度比為1∶1.67,入磨原煤的烘干熱源由高溫風機提供,熱風經風機出口到煤磨入口的管道保溫效果不佳,熱力損失嚴重,降溫高達100℃,實際入磨風溫只有190℃左右,以致磨內烘干能力不足,當原煤水分較高時,更難達到預期的烘干效果,使得煤粉水分超標。
2、粉磨能力不足
相對于窯系統的生產能力,風掃煤磨的粉磨能力本身就欠缺,再加之采用劣質煤,易磨性較差,而且需要磨得更細。這對煤磨的高產高細要求極為不利,粉磨能力更顯得不足。
3、系統用風量和磨機結構問題
在風掃煤磨系統中,煤磨與選粉機作為系統的兩個主機設備,其用風量各有不同的特定要求。由于原工藝系統設計時沒有區別考慮,兩者均采用相同的用風量。由此帶來的問題是當用風量滿足磨機時,選粉機則因風量不足而使其性能下降;若滿足選粉機風量時,則磨機風量過大,使煤粉在磨內呈懸浮狀態,磨內因沉不住料而得不到有效粉磨,導致粉磨效率嚴重下降,產量和細度都難以保障。
同時,煤磨倉位結構、研磨體級配、襯板形式、磨內參數等也不盡合理,加劇了粉磨效率降低。
技術改造
針對上述問題,公司于年底利用年度檢修的機會,對煤磨系統實施技術改造。改造工作主要分兩部分:一是工藝系統的完善與改進;二是煤磨內部改造。
1、強化熱風管道保溫和磨頭鎖風
窯尾廢氣經由高溫風機出口到煤磨入口的熱風管道,原有的保溫層較薄,且多有破損,以致熱損失高達100℃,實際入磨的熱風溫度僅190℃左右,烘干效果被削弱。改造措施是,重新更換管道保溫層材質并加強保溫,增加磨頭鎖風以減少冷風漏入。改造后經現場標定,在相同的磨機通風量下,入磨熱風從190℃提高到220℃~240℃,為改善磨機烘干粉磨的效率提供了熱源保障。
2、調整煤磨倉長結構
對煤磨烘干倉和粉磨倉的長度比進行重新分配,將煤磨烘干倉由原來的3m縮短到2.1m,相應延長粉磨倉0.9m,使烘干倉與粉磨倉的長度比達到1∶2.81,以適應磨機提產尤其是針對劣質煤高細高產的要求。延長粉磨倉后的磨內研磨體相應增加,原來的電機功率500kW顯得不夠,故將其置換為560kW電機。
調整倉長結構后的系統工藝流程及磨機主結構不變,只在磨內增加了有利于磨內研磨體運動強度的活化襯板和磨頭鎖風裝置;電機的安裝形式和連接尺寸也沒有改變,原來的進相機仍繼續使用,節省了改造費用。
3、煤磨隔倉板和研磨體調整
煤磨內部改造主要是針對倉位、隔倉板、研磨體級配等進行調整,即:拆除原有隔倉板,同時拆除烘干倉內1m的揚料板,以縮短烘干倉、延長粉磨倉。在距離磨頭2m位置重新安裝隔倉板,同時在移除揚料板的位置鋪設階梯襯板。因隔倉板位置正好位于磨頭入孔門中間,故封閉此入孔,檢修時可從磨頭進料口進入。
改造效果
改造后,煤磨產量從18t/h提高到20t/h,滿足了窯日產量從2750t大幅提產到2950t對煤粉的需求。熱工燒成制度和熟料質量均趨于穩定。由于入磨風溫提高,磨機烘干能力增強,煤粉水分也降低到≤1.4%,窯系統以前存在的結皮、結圈、窯尾漏料等問題均大為改善。同時,噸熟料發電量也有明顯的提高??偟膩砜?,改造后的煤磨系統,生產成本降低,系統運行質量大幅度提高,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改造,尤其對劣質煤的高產高細粉磨以及窯系統的提產提質具有借鑒作用。
鄭州環球重工機械的各種風掃煤磨機、回轉窯等設備都是經過技術升級之后打造的設備,性能有保障,環保效率高,歡迎前來我公司咨詢選購設備。